English

让快乐与写作同行

1999-08-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宇皓 我有话说

编者按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改变学生作文大多简单重复相同主题、缺少真情实感的现状,今年初,《萌芽》杂志编辑部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举办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青少年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在大赛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令评委们喜出望外。然而,此次大赛7名获得一等奖的高三学生,分别被几所重点大学免试录取一事,却被炒得沸沸扬扬。难道这又是一条进入高校的捷径?有人担心,在“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中,一个新尝试会就此失去其原有的意义。日前,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程郁缀明确表示,这些被录取的学生是经过了慎重的全面素质考查才得以免试的,绝非仅凭“一文”便能跨入高校大门。

近日,作家出版社将大赛部分获奖作品连同专家点评结集出版。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中读出大赛本身的意义:让青少年发现自己的潜能,开拓视野,真正找到写作的乐趣。

随着《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的问世,“新概念作文”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近日,记者采访了本次作文大赛的评委、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

记者:一提起作文,不少孩子都会感到很头疼。有的老师以学生每周要写多少多少篇“日记”等一些强制性措施,来强迫学生“练笔”,很有些为了作文而“做文”的味道。作文真的这么“可怕”吗?

曹文轩:我不敢说这个世界上会有一种让所有孩子都乐于写作文的方式,但我敢说,这个世界上肯定会有一种不让所有孩子一提到写作文都感到痛苦不堪的方式。写作文也是一种写作——初级写作。写作本应该是一件赏心悦目、十分愉快的事情。人类创造了文字、语言,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还出于精神上的欲望:文字、语言的恰当的、出其不意的运用,使人的内心世界得以呈示,使人不吐不快的内心情感与郁积得以抒发与释放,使人在面对由文字、语言所构造起来的世界时获得审美享受。而当下中国,却呈现着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小孩拒绝、厌恶写作。原因多多,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现行的写作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写作的快意。

记者:这是一种怎样的作文模式?

曹文轩:这是一种完全格式化了的、在框架中来完成的所谓写作。以叙事性的写作为例,这种格式就是: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煞尾点题。这一基本格式经一代又一代地承续与流传,已成为一般中、小学作文写作的唯一格式。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牺牲了写作个性、不给想象力留下施展的空间。它表现在写作内容上,就是在极其有限的观念之下来确定文章的主题,大千世界,所有一切,都生拉硬扯到这些屈指可数的主题之下,结果既使世界的丰富性无法得到呈示,也使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成为不可能。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的写作,当然无法指望能够产生快意。

记者:我想,“新概念作文”之所以引人注目,正是因为它提倡写作者突破这种僵化的模式。

曹文轩: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并很有创意的策划。它“新”就新在对写作者个性的充分尊重和给写作者的想象力留下了无比开阔的空间。它是对如何摆脱现行的作文写作模式的一次试探。它注意到想象力的丧失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与此同时,它倡导了一种重视想象力、注意操练想象力的风气。

我阅读了大量征文和现场写出的作文。这些文章立意之巧绝,构思之新颖,文字之成熟,使我们这些写小说的人都惊叹不已。我发现,因为接受知识的渠道增加了,课堂教育的垄断地位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孩子们在课堂以外获得了另样的写作思路,已经摆脱了从前的作文模式。

记者:谈到创造力,人们常常议论,和国外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在这方面的欠缺十分明显。这是不是说明我们教学方面的某些偏差?比如,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很多充满个性、想象力,但不很成熟的东西会被认为是“幼稚”;而那些虽然模式化,但相对“老练”的文章往往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曹文轩:我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造物主造人,差不多都是给了活生生的灵性的。天下母亲生下的孩子,愚拙、滞钝的并不多。但为什么到了后来,倒是有灵气的越来越少了呢?“教育”并非总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有些教育是启发人心智的,是导人走出荒野的,是召唤人拾级而上、往人生的精神大殿攀登的。而有些教育,则可能损伤人的创造力,导人往僵硬、往死板、往毫无生机和雅趣、往庸常、往毫无境界可言的地方去。打个比方,人的原创力如火,而好的教育则如风,风能吹得火四面张扬、熊熊燃烧、呈现出一派壮观景象。我们需要这样的旺火之风。

记者:“新概念作文”的命题让人耳目一新,以往在很多升学考试中,几乎所有的考生都会预先准备几套“范文”:写人的、写事的、议论文……,有的甚至由家长或“枪手”代笔。考题一下,千方百计用“范文”往上套。“新概念作文”这种形式能否走上正式的考场?

曹文轩:能用“范文”来对付那个未知的题目,就这一点,便足以证明过去的作文写作存在着一种众人所心领神会的模式。在我的小孩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时,我就是让他用这一暗藏着但又分明存在的模式而获取作文高分的——可以说是百发百中。我预先让他做了几篇“范文”,然后又告诉他一些变通的方法——它们可以对付所有一切题目,横扫一切。我与一个出版社的朋友聊天,谈到此事,那位朋友开玩笑说,他愿出高价来购买那几篇范文以及变通之法。

关于高考的语文知识题与作文题,这几年对其加以抨击的人已很多了。我有类似的看法,但我也希望批评者能够看到命题的难度与命题人的难处。说老实话,前几年高考的作文题,能出到这等水平,已很难为这些命题人了。这些题目,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不很如人意,但基本上已不是什么预先备就的“范文”对付得了的了。一个作文题,既要适合城市学生,又要适合乡村学生;既要适合文化先进的省份,又要适合文化落后的省份;既要让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得以充分展示,又要让判卷者有一个统一的、客观的判卷标准,何其难矣!“新概念作文”这种形式能否引入考试试卷,大概还需要一个实践过程,但可以说,它是一种颇有启发性的尝试。我相信语文考试会在已经普遍产生反省意识的今天而日趋合理。

记者:从今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考题中,我们已经分明感受到了这种令人欣喜的变化。

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咬了一口的苹果、随手把废纸塞进盛了半杯水的水杯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题目,的确让人感到新奇和兴奋,但是,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使大赛走上过于追求“奇巧”的另一个极端?

曹文轩:这可能是对“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一个误会。首先,这一大奖赛分前后两个过程。前一个过程是征文,然后请一些作家、专家来从这些作文中挑选出一些可以获奖的作品。后一个过程是将这些遴选出来的作品的作者召集到上海,再现场写一篇作文。题目也不仅仅是“咬了一口的苹果”之类。参加此项活动的各大学,分别带去了各自的题目,请来公证处的人,当场开封,然后从中选取几个题目。如果只是出“咬了一口的苹果”之类的题目,担忧滑入“奇巧”一端,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是,还有一些并不怎么奇巧的题目。

记者:很多人认为“新概念作文大奖赛”是对现行的语文教育制度的一种挑战。您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变?

曹文轩:不是挑战,是一种提醒,或者说是一种调整。我认为现行的语文教学,确实需要做一些调整。首先,语文教材,就需要重新论证与重新编写。一些课文本身,就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少数一些文章,根本算不上上乘的文章。用二流、三流乃至末流的文章作课文,自然难以让学生有一流的语文水平。其次,在语文知识方面,既要严格、严谨,但又不要吹毛求疵,煞费苦心地去“刁难”学生。至于作文写作,务必不能再用落后的、僵直的、机械的理念去损伤个性、损伤想象力。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作前所未有的创造。

写作文的目的绝非仅仅是写出几篇文章。往大处说,它与人的自信心的培养、审美心灵的塑造、思维质量的提高乃至人的质量的提高密切相联。语文教育应该被提升到与民族格调、民族素质息息相关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